情系曲园

情系曲园

铁丝网下——曲阜师范学院建校之初的杂忆

发表于: 2015-05-31 点击:

安家正先生与夫人邹淑香(59级数学系校友)

“环校皆铁丝网也”,建校之初,没有围墙,筑了一道矮矮的铁丝网,反而成了师生与周边农村联系的纽带。

首先得说大庄的绢花。绢花是曲阜特产,远近驰名,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各地行商云集学院北边不足二里的大庄,蔚为“非遗”领域的一件盛事。时值寒假,师生光顾的不多;但寒假之后,铁丝网外便时有拐着小篓来推销的村民。这种小额交易培养了文史系科学生对“非遗”的浓厚兴趣。中文系63年毕业生王玉吉,后来成为全国文化系统群众文化工作的红旗手。据若干年后出版的《红尘四季》(署名王红)透露,此言不虚。

当然,铁丝网下的交易不只绢花,特别在西边家属院外边,四郊农妇的篓子里,有鸡蛋,有花生米,还有煮熟的胡萝卜。在度荒年代,熟地瓜尤其走俏,校门外被禁止后,铁丝网下就几成农贸市场了。

当时铁丝网内,西南角是商贸中心,那里有一人邮局、三人书店,还有几间房的小卖部。邮局的生涯太枯寂,所以营业员常轮换,男士们就有事无事地去“欣赏”新来者的美貌;书店里常来新书,柜台外就人声嘈杂;小卖部里则滞销物资居多,但这决不妨碍大家几乎每天光顾。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从阅览室里总会有学生络绎不绝地走出来,前去“点货”——这几乎是当时惟一的闲暇休息。当然,也会从那里传出谈资。某位老教师去买暖水瓶,脱销,只有卖冰棍的广口那种,售货员劝他勿买,他却引经据典,又是辐射,又是对流地讲了一通“原理”,然后携之去了茶炉,不料却“砰!”的一声炸得粉碎。众人脍炙,为生活增添不少笑声。

东南角是一个不大的花房,五颜六色的花朵为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花房与小卖部之间有两片小树林,小树林北边是两条不长却平坦的甬道。小树林时清风习习、书声朗朗,曲阜师大的朗读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那甬道,当然不无情影双双,温语切切,但走到殿堂者不多,更多的都是言辞激烈,谈锋交利,切磋学问,交流思想。中文系63(1959年入学)有所谓的“学术三剑客”,其一叫张春树,是红学会中惟一的中学教师,他写了一篇《高鄂续书的功过》,发表受阻。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袁世硕爱才,想联名发表,却以“不想附骥尾”而婉拒。那论文的形成就萌动于甬道上。64级的朱德发、李丕显、徐振贵,当年都曾在甬道上高谈阔论。“烟台会议”提出“精雕细刻”、“狠抓基础知识”,他们都是受益考,在这条甫道上谈论学问,几成生活习惯。这批人成为我校毕业生中首批正教授,在学业上术有专功,成绩斐然,他们的学术根苗,最初也是在这条甬路上茁壮成长的。

自然灾荒袭来,院党委提出“自力更生,战胜饥荒”,除在南四湖办农场外,在校内也是“见缝插针,广种瓜豆”。西边铁丝网内有一片荒地,于是就种了一大片冬瓜金瓜。丰收时节,数学系的一位女生,抱着一个硕大的冬瓜,笑容非常灿烂,当时高年级学生秦相保(兼任校报《曲阜师院》的摄影记者)抓拍下这一精彩镜头。校报决定刊发这张照片。怎么抓题?有人主张用《丰收的喜悦》,有人主张用《战胜灾荒》,院刊主编黎明同志嫌都不确切,还是办事员马雨晓(后来是省体工大队负责人)说:“昨晚演电影,名字叫《笑逐颜开》,移过来不行吗?”后来就采用了这个标题,记下这个精彩的瞬间。

提到周末看电影,那可是文化生活的盛事,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电影放映队, 每个周末在操场上露天放映电影,周边村庄的农民当然也来免费观看,因而铁丝网上留下了若干窟窿——绕道进来毕竟太远,抄近路那铁丝网也就碍事了。

安家正简介:

安家正,男,1941生,出身教育世家。安家正的父亲安邦嬴先生于1955年作为首批教师来我校任教。安家正先于南迁师生来到曲阜生活。195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时期任名重一时的校刊《红色教育家》主编。本科毕业后即赴文登一中任教,后调入烟台教育学院,1994年评为教授。出版小说、散文、评论等30余册,共计1000余万字,其中《胶东当代文学史略》、《峻青创作论稿》、《胶东通史演义》等为开拓性创作。

联系信箱:qsdxyb@126.com  电话/传真:0537-4453345  QQ:800081955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曲阜师范大学 科技实验大楼820室 邮编:273165
曲阜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