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曲园

情系曲园

名师访谈|一次难忘的见闻

发表于: 2017-12-21 点击:

——拜访范海风老师记实

听说范海风老师是一位194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曾担任过校党委的副书记,至今八十六岁了,仍担任着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我们感到好奇,就去拜访了他。


在见到其本人之前,我们以为他可能是一位非常严肃,不好接近的老人。没想到一见面却发现他非常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开门之后,他很热情地将我们引进了客厅,坐在了沙发上,还拿出花生招待我们,使我们就像见到了和蔼可亲的邻家爷爷一样,本来有点紧张的心情立刻放松了下来。环顾室内发现他住的仍是一套老房子,没有装修,地面还是水泥的,家具也都已陈旧。平易近人的性格和简朴的生活,都让我们感到有点意外。对于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与问题,他都尽量满足我们的愿望,详细地回答。


根据我们的要求,他首先谈了自己初到曲园的情况。说他是1961年来校的。那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学校还处于初创时期,各方面的条件还都很差,生活也很艰苦。那时喝的是井水,吃的是地瓜面儿,走的是沙土路,住的是矮平房,用的是煤油灯。但让人难忘的是,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大家的精神状态却很好。老师兢兢业业,悉心教学,同学们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师生员工每周都组织政治学习和集体生产劳动。这些劳动,除为了搞好公共卫生进行的大扫除外,还轮流到校内的农场去干活,甚至连校内的柏油路也都是师生们亲手铺成的。就是这样,大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的改善着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曲园的点点滴滴,对范老师来说好像都是难忘的记忆,说起来如数家珍。谈到当时学校的面貌,他说刚来时,现在生命科学学院所用的教学楼,因为资金匮乏,尚未盖成。学校的大门还在现在科技实验大楼的那个位置。在校内的空地上建了好多个果园,现在文史楼、化学楼的位置都是苹果园,萃华园那一片也是。物理楼那个位置是杏园,西联合教室后边是梨园,而从灯光篮球场"国交"到机械厂和大学生俱乐部等等那一大片则为校内的农场。学校当时设有生产科,每周除组织师生到农场去劳动外,也经常安排在校园里植树,现在学校里那些参天大树,大都是那个时期师生们亲手栽种的。可以说当时整个校园已是一片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大家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心情舒畅。我校"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优良校风就是在那个时代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校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也备受各方面的欢迎。


当我们要求他谈谈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时,他说,自己与同学们接触很少,谈不出中肯的看法,只能根据自己所见到的一些表面现象谈些粗浅的认识。他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且学习条件优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立志成才,在学习上勤奋刻苦 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事实上有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我在校园里散步时,就常见到许多同学冒着严寒酷暑而苦读,连星期天和节假日都照样拼搏。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校每年都有大批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或找到了就业、创业的机会。个人还曾写过一首小诗来赞美他们早起晨读的精神,那诗只有四句,是这样写的:"曙光初照过园林,花香鸟语俱销魂。学子惜时争分秒,倚树临风诵诗文。"不过毋庸讳言,也看到过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不严的现象,他们似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沉溺于网络和恋爱。谈到这里,他顺便引用了《三字经》结尾"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几句话和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几句词来劝诫有这类倾向的同学。我们听了也很受启发,深感我们大学生正值最美年华,确实应当找准正确的方向,自立自强,刻苦学习,而不应到失去机遇一事无成时再去后悔与叹息。常言道,天道酬勤。所以我们都应该按老一辈的期望去做。

当我们问他对有的同学想外出旅游如何看时,他说这首先要看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好多人愿意旅游,我也如此。但它是要花钱的,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己也挣不出钱,就不必因自己急于去旅游而增加家庭的困难,年轻人,以后还有的是机会。这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不管是吃穿和其他方面的消费,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用不着盲目地与其他人攀比,脱离开自己的实际条件,去追求"高档""时髦"。其次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拿出时间。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万不能因旅游而耽误学习。三是要注意安全。


早就听说,范老师每周都组织离休干部进行集体政治学习,支部并因此被评过先进集体,还在全省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做过典型发言,所以我们就请他谈了这方面的情况。他说每周组织集体政治学习不是从我开始的,自1982年我校建立起离休干部党支部之后,为了让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历届党支部都很重视组织集体政治学习,都是如此安排的。我接任支部书记后,只是继承了支部过去的优良传统来这样做的。广大离休干部进行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也都很高。多年来已形成了集体学习的习惯。近年来,全部离休干部都已进入了高龄期,现在平均年龄已达八十七岁,很多同志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而且不是耳聋,就是视力有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再每周安排集体学习已经不现实。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和健康,每学期只是在重要节点上酌情安排几次,平时则在家自学。虽然如此,但老同志们的学习热情仍然不减,每次集体学习都是尽力参加,有好几个同志全是拄着拐杖来的,有的甚至是坐着轮椅由家人陪护着来学习。有的已经全聋了,也不愿放弃参加集体学习的机会,唯恐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时代。这些同志的精神确实感人。

谈到自己的生活,他说自己比较注意身体锻炼,每天都做做操、走走步,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生活也比较有规律,除读书看报外,爱养花写字或动手写点东西。喜欢古诗词,还爱默背诗词名篇,并把它作为一种锻炼脑力、强化记忆,防止脑功能过快退化的方式。而在我们看来,他兴趣广泛,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在他家看到就连随处可见的石头,经他一加工,就可以保持光泽,有的还在上面种上了清新淡雅的文竹,看上去平添了许多韵味儿。


采访结束后,我们觉得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想把这次难忘的见闻分享给大家。


联系信箱:qsdxyb@126.com  电话/传真:0537-4453345  QQ:800081955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曲阜师范大学 科技实验大楼820室 邮编:273165
曲阜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