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初,我怀着欢乐、喜悦、自豪的心情走进了曲阜师范学院的校门,成为一名学子。当时,母校只有6个系,即中文系、政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外文系。招录本科新生只有338人,我们物理系是51人。 时光流转已近50年,那时母校的环境容貌,老师的威严慈祥,同学的生龙活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优良校训学风,至今还历历在目,深入脑海。正是在校训学风的熏陶下,使自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奋进向上的心态,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70年8月离开母校,去部队接受“再教育”,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工程兵“五•七”化肥厂,地址在新泰县楼德镇柴城村东。共有学生80余人,编为一个学生连,二个排,八个班。指导员、连长、排长、卫生员都是现役军人。我们学生穿不带帽徽领章的军装。我在一排二班任副班长。接受再教育,一是政治学习,二是军事训练,三是生产劳动。政治学习,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老三篇,还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是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写心得体会。基本上每二至三周就召开一次全连会议,谈心得体会,汇报学习情况,大都写成书面材料,每个班选出一至二个代表发言。在连部还有个宣传专栏,发言材料都张贴到专栏里。军事训练,主要是队列操练,走步、跑步、刺杀、射击等基本动作。每天早晨上早操,每周安排一至二次集中训练。最紧张累人的是紧急集合。接到紧急集合的通知,就立即起床,穿衣,跑到集合地点。因有时间要求,大都是跑的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嘘嘘。生产劳动,主要是在化肥厂新建炸药车间的工地上干杂活。我们二班是负责装卸的,是一个装卸班,每个人都是一个装卸工。跟着部队的运输卡车进行石子、沙子、水泥、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的装车卸车。那时根本没有自装自卸车,没有起吊车,全是靠人力体力进行装卸。天天都是汗流浃背。特别是夏天,更是如此,下班回来,内衣就能拧出水来。我的班长叫杨锡才,化学系的,年龄比我大两岁,身体不如我硬棒。我这个副班长就走在前,干在前,冲在前。每天我班的任务都能出色的完成,多次受到指导员,连长及化肥厂首长的表扬。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锻炼,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首长的好评。1971年4月,在学生连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10月在部队锻炼结束,分配工作时,我被留在了部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济南军区工程兵“五•七”化肥厂学员,政治处干事,济南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干事。 1975年,中央军委决定,部队精简100万。我所在的济南军区工程兵部,由军级单位改为师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于1976年春转业到菏泽地区物资局工作。历任菏泽地区物资局机电公司办事员,物资局汽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建材轻化公司副经理。1978年10月调往鄄城县工作,任鄄城县物资局副局长。 1982年12月,鄄城县委调我去左营公社工作,任党委书记。左营在鄄城的东北方向,离县城20公里,北邻河南范县,东接郓城县张集,黄河在此穿过,是一个比较偏僻落后的地方。辖13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左营分为两大块,黄河滩区里面,土地还是比较肥沃,一年一季的小麦就能基本上解决吃饭问题,而滩区外边的付庄片区,大都是盐碱薄地,高低不平,粮食产量极低,小麦产量亩产只有几十斤,多的也不足百斤,秋季作物也是如此。农民的温饱都没有保障。每到春天,青黄不接,国家就得发放救济款,救济粮,农民的生活非常贫困。 改变左营的落后面貌,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历届领导及广大农民的愿望,但多年来,都是想靠引黄河水淤灌,改变土质,解决问题,围堤都筑好五年多了,都没有淤灌成。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引黄闸离左营太远了。引黄闸口在旧城,离左营近20华里,出闸是混水,到了左营就是清水,根本淤灌不成,淤灌不成,还不如不淤灌。不淤灌,还多少有点收成,若淤灌都是清水,颗粒不收。我到了左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骑自行车跑遍了左营的村村队队,大街小巷,与广大村干部和群众商讨改变面貌的良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公社党委扩大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要改变左营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不能再等靠引黄河水淤灌,而是要立即着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使路、沟、桥、函、闸配套并平整土地。只要能浇上水,施上土杂肥和化肥,条件就能改变,产量就能上去,温饱就能解决。大家统一了认识,我就骑自行车带领班子成员及水利站的同志,实地勘察,路怎么修,沟怎么挖,桥、函、闸怎么建,土方怎么运,地面怎么平,做到心中有数。让公社水利站的同志搞好规划设计,上报县水利局并报县政府。县政府同意后,我们发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村村动员,队队行动,人人上阵,大干了一个冬季,付庄片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会全部建好。当时,我就吃住在村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县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评比,我们左营公社受到表彰,榜上有名。到了春天,付庄片区全部浇上了水,施上了土杂肥,又购买了一些化肥,小麦产量当年就翻了一番多,亩产达到了200多斤,秋季收成也大大好于往年。1984年3月,机构改革换届时,鄄城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我为鄄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89年10月,干部交流时,组织上调我任菏泽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又任菏泽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正县)。这时,正逢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与菏泽地区结为友好地盟,对口交流学习。内蒙古兴安盟提出,让菏泽地委选派六名同志到兴安盟挂职工作。菏泽地委研究确定,由我带队。中共内蒙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内组干字【1992】120号文,聘任我为兴安盟公署盟长助理(副盟级)。尹玉明任乌兰浩特市副市长,智庆香任科右前旗副旗长,宋益连任科右中旗副旗长,宋文启任扎赉特旗副旗长,侯永信任突泉县副县长。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外蒙古接壤,与辽宁的白城为邻。面积6万平方公里,是菏泽的五倍,人口是156万,是菏泽的五分之一。有浩瀚的大兴安岭林海,威武壮丽、群山起伏,松涛滚滚,白桦连天,层恋叠翠,鸟语花香,犹如神山仙境。有景观奇特的阿尔山矿泉群,以矿泉浴疗,矿泉饮疗而驰名国内外;有高山之巅的天池,风光秀丽;有遍地牛羊的草原,一望无际;有气势磅礴的水库座落在察尔森;有庄严美丽的成吉思汗庙,座落在罕山公园;有乌兰夫领导兴安农牧民于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时的“五•一”会址,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总之,兴安盟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在盟公署,我分管乡镇企业和经济协作工作。两年期间,我跑遍了全盟82个乡镇苏木,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轮驱动,放手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乡镇企业发展思路。在经济协作工作中,提出了“以开放驱动全局,着眼招商搞宣传,立足优势搞联合,围绕项目抓引进”的指导思想。在实地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写了一些心得体会的文章。其中《要做好“放”的文章》,《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乡企》等文章,分别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中小企业报》《兴安日报》上发表,对兴安盟的乡镇企业和经济协作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94年8月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向山东省委组织部,菏泽地委发函,充分肯定了我们6位同志的工作。函中说,兴安盟是蒙古族人数比例最高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聘任菏泽的王敬月同志担任盟长助理,尹玉明等五位同志分别担任乌兰浩特市及四个旗县的政府副职。这些同志在两年的任期内,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驾驭市场经济的领导才干,在推动兴安盟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当地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 1994年10月,挂职结束,回到菏泽,任菏泽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1999年任菏泽市政府副秘书长,分管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2007年正式退休。现仍在社团工作,任中国齐鲁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菏泽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曲阜师范大学菏泽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正是在曲阜师范大学校训学风的熏陶下,坚定为人诚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信念,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感谢母校,感恩母校,祝东方圣城的母校,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