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曲园

曲园记忆

曲师情缘

发表于: 2015-01-23 点击:
曲师情缘

发表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作者:薛永武 【编辑录入:xiaoyou


曲师,这是多么特殊闪光的字眼,又是多么神圣蕴藉的地方!她朴实无华,却硕果累累,桃李芬芳。我们79级中文系的同学们带着母校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转眼间走向工作岗位已经30年了。四年大学生活,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30年的工作我们不断为事业拼搏。如今,我们已经满头华发,青春不再,多么渴望时光能够定格在30年前啊!

一、我的四年大学

我认识的第一个大学同学:19799月新生报到的日子,我坐火车到兖州站下火车时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在站台上我看见了一个也从火车刚下车的帅哥,我主动向他询问,他告诉我他是来曲阜师范学院上学的,录取的是中文专业,我说我也是中文的,他还说我们说不定还是一个班的呢!人生就是这么巧:他就是张济民同学:衣冠楚楚,阳光帅气潇洒。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大学同学。

赶到学校报到结束已是傍晚,一位中年教师带领我们几位同学去食堂就餐,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我们党总支范海风书记。

大学四年,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开启了智慧。朱光灿老师、魏绍馨老师、王怀让老师、张稔穰老师、黄清源老师、戴胜兰老师、任耀云老师、孟蒙老师、李永庄老师、马国雄老师、邓承奇老师、高洪奎老师、张元勋老师、李志霄、张志静老师、赵恩芳老师、江先华老师、吴绍全老师、陈克守老师等许多老师都为我们传播了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印象最深的当属我们的辅导员杨振琪老师,他带我们79级的同学整整四年,给予同学们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很多的关心。

大学四年,我从同学们那里也学到了很多很多。在闲暇时间,我还与李建民、冯秀亭、马苏建和张士新、王少华等同学一边散步,一边探讨人生、理想与社会等许多社会问题,我们虽然没有激扬文字,但也能够谈笑风生,纵古论今,指点江山,豪情满怀。

我们宿舍的八位同学:张新泽、刘伟、赵东旭、李训毅、朱世恩、姚传志、王殿才、张西存。其中王殿才和张西存是后来调换的宿舍。我们宿舍虽然是向阳的房间,但由于面对北面的卫生间,四年一直比较噪杂。

就我个人而言,大学的历练难以忘记:一是我在大学四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听课还是课下自习,我都能够专心致志的学习,力求做到心无旁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基本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早晨从来都不睡懒觉,认真做广播体操;二是培养吃苦精神,有一次为了改善生活,我在食堂花两角五分钱买了一份蒜苔炒肉,发现猪肉虽然熟了,但是蒜苔还很生。为了不浪费,我努力把蒜苔也吃完了,胃里感到火辣辣的,脸上竟然辣出了汗,我急中生智,不断喝热开水,用热水把胃里的蒜苔硬是给汤熟了;三是,我为了买学习资料,经常省下生活费购买各种图书,平时吃饭经常是每天平均只吃一顿半的菜,到临毕业前花了28元多钱(相当于当时三个月的生活费),订购了一套四卷本的《辞源》。这套辞源我至今还使用着。

在大学同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插曲:1988年春,我去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我刚报到完,突然被一个人从后面捂住了我的双眼,定睛一看,竟然是赵统斌。因为报到前我们彼此并不知道谁来进修班,这次巧遇真是喜出望外。赵统斌是我大学的同桌,而在这次进修班中,山东省仅有两位学员,就是我和他。大千世界,有时真的很巧。

大学四年是勤奋学习的四年,是充实、忙碌而又快乐的四年。

二、为母校努力工作的22

大学毕业我留校做82级的辅导员。82级在学习、文艺和体育各项活动中都为中文系做出了贡献,被评为先进年级,我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986年,82级毕业后,我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并先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96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我组织20多位教师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教改试验,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到20015年期间,中文系退休了15位教授,调走了2位教授,2位副教授,正值中文系师资队伍青黄不接而学科建设又需要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00年我担任系主任,2002年担任文学院院长。

我在母校工作的22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贡献给了母校。从担任辅导员的尽职尽责,到教学急需时勇挑教学重担,再到担任院系领导时真抓实干,大胆开拓创新。作为院长,我能够顾全大局,尊敬老教师,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在职称评审和提拔干部方面,尽力为年轻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在学校领导和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文学院在学校历史上率先获得了古代文学博士点,为学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10月我调入中国海洋大学的时候,曲师文学院教师队伍从2000年的6个博士和在读博士,发展到40多个博士和在读博士,文学院走出了发展中的低谷,实现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

我在母校工作的22年,是我学习成长的22年,也是我为母校做贡献的22年。我特别感谢母校为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人生舞台。我虽然在人大获得博士学位,但我还是要说,我是曲师的学生,永远是曲师的学生,永远是曲师中文系的学生。

三、叶落归根,新事业从海大做起

200510月我调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回到故乡至今已经8年。这8年中,我时刻惦记着母校,心里也经常想念着老师和同学们。我是曲师的学生,也是以院长的身份调入中国海洋大学的,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曲师的形象,唯有不懈的努力,严于律己,脚踏实地,才能无愧于曲师的称号。2007年,我代表海大参加了为青岛汽车厂中高层干部的培训;2009年,我获得中国人才学30年贡献奖(全国30年评选了30人);2011年,我作为中组部聘任的人才学家(全国60岁以下4人),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对6个部委和8个省市落实国家人才规划实施纲要一周年的人才评估工作;我作为教授,人才开发学和文学理论两门课程是学校的公开课,美学是学校的观摩课。几年来,因为成绩突出,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0年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主任(文化部设置)。几年来,应全国各高校和组织人事部门的邀请,举办各种学术讲座60多场,听众达数万人。

作为一名教师,大学毕业30年来,视教书育人为己任,已经讲授了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文艺美学研究、文艺学方法论、西方现代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专题、古代诗文、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等近20门课程。先后担任教育硕士导师、文艺学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研究生导师、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学者,在人才开发、美学、《乐记》、文化产业等领域进行了探索,是人才美学的重要探索者,兼职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特邀研究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产品研发项目团队首席专家。出版专著、主编与合作出版19部,在《文学评论》、《中国人才》等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和全国200多家网站转载或评价和介绍了科研成果。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和经济导报报道了专访。

30年风雨同舟,30年艰苦卓绝。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母校和老师们的关怀,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

海纳百川,上善若水。底蕴深厚的圣人故里,难舍难忘的曲师,刻骨铭心的79中文……

联系信箱:qsdxyb@126.com  电话/传真:0537-4453345  QQ:800081955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曲阜师范大学 科技实验大楼820室 邮编:273165
曲阜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